本书讲述的主要是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作者选取了与一般史书不同的角度,内容多为与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的奇闻趣事。大到军阀与总统,小到茶壶与牙刷,无论话题大小,都被作者信手拈来,为读者讲述了一番不为人知的另类历史,更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思考。
本书主要围绕日本扶植汪伪政权决策过程,考察了日本高层侵华政策的演变。日本原计划按照自己的设计,扶植取代国民政府的伪政权,以彻底重构中国政治社会生态。但侵华战争陷入困局后,日本为迫切脱身而不得已调整了原有政策,在诱降国民政府的同时,采取旨在分化削弱抗战力量的欺骗性的“谋略工作”,吸引了汪精卫集团的卖国投敌。汪精卫集团被当做日本诱降国民政府以及控制占领区的工具,在日本决策逻辑中处于边缘地位。由于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日本对汪政策并不稳定,而决定其轨迹的,是日本侵华形势和战略需要的变化。
本书以130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出自袁世凯朝鲜发迹,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33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堪称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甚至展现出更迷人与激动人心的历史面貌。本书形象地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历史群像,揭露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处处都包含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话题。
本书以西方及其他非西方社会的历史经验为参照,观察外部各种力量的冲击与内部各种因素的交相作用,如何决定中国的国家转型在各阶段的走向和进展,从而识别国家形成的中国道路。本书分为十一章内容,包括“导论”“早期近代疆域国家的形成: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中国”“边疆整合的限度:清朝财政构造中的低度均衡机制”“地方化集中主义:晚清国家的韧性与脆性”等。
本书运用“满铁”资料、报刊资料等一手史料,全面系统地阐释、分析了日本是如何把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社会一步步纳入到自己的殖民体系之中,并进一步为其侵略战争服务的。具体说来,政治、军事统治是基础,设置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国防机构,并制定相关法令与政策,以完成对伪满洲国的政治、军事统治;经济统治是核心,发展军事经济是日本经济统治的显著特征,本部分重点阐释东北工、农、商、金融业的军事化,揭示其为侵略战争的特性,以反驳“开发东北”的论调;文化与社会统治是重要手段,分为教育统治、宗教统治、新闻出版统治、视听统治等四大部分,强调对“人”及其思想意识的控制。
本书讲述了太平天国时期那些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梦想、希望和荣光是如何迸发的,又是如何幻灭的?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又有怎样的思考?他们对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又有什么样的安排?在对太平天国往事的回顾中,作者很好地解答了这些问题。
本书讴歌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击外侮的事迹,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现了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联系,充分显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本稿旨在透过人物观察近代中国的变革,同时在大的历史变动中观察人物。第一章,通过曾国藩等人,展示传统士大夫的求变和他们内心的挣扎。第二章,展示从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士大夫和官员体制内的求变。第三章,展示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及革命党人的追求和理念。
本书对中国近代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梳理,旨在凸显中国近代史的多元图景,进而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一书立足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对甲午战争的来龙去脉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三国历史关系的梗概;朝鲜近代历史梗概;战争爆发前的突发事件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剃刀将军”东条英机、“无罪”司令冈村宁次、南京大屠杀制造者松井石根、“石头人”梅津美治郎、“满洲国之父”本庄繁、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