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当代美国政治中的“特朗普现象”进行讨论,探究隐藏在价值冲突极端化、新民粹主义、政治部落化、媒体党派化、都市右翼崛起等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分析“奥巴马现象”与“特朗普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剖析特朗普政府内外政策的内涵。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苏莱曼立法”与奥斯曼帝国的制度构建、奥斯曼帝国的素丹体制与政府、奥斯曼帝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制度、奥斯曼帝国的宗教与民族管理制度、奥斯曼帝国晚期的机构与制度、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综合分析。通过拓展研究领域,加深奥斯曼帝国史专题研究的深度,解决和回答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重大问题。
本书收录了《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国家人文历史》等媒体刊发的相关文章,从美式“政治正确”、美式虚伪若干表现、美国的人权双标等多个维度细说美式“政治正确”的虚伪和双标,让国际社会认清美国霸权衰落的背影。具体内容包括:“政治正确”正加速形成“两个美国”、冷战思维致对华强硬成美“政治正确”等。
本书是哲学学者刘小枫最新的随笔集,以文学的笔触展开,讲述其回复一位美国波士顿的朋友在写给他的电邮中提出的许多中美两个国家之间文化政治差异的问题。作者此文或者说回复,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视野和立场,对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作出阐释,从历史和哲学的深层角度分析了美国的立国政策和国家政制。美利坚立国三百年,缘何在国内、国际政治中矛盾重重、四处埋雷,美国式的理念的本质为什么是通过帝国的扩张来实现“普世性”的诉求,刘小枫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即是通过回顾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和美国政体的底色,从学理的意义上深层揭示美国政制的本质。
本书以丰富的视角进入了近代以来法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时又以真切和多元的学术脉络开启了何为知识分子精神的学术对话。作者有着广博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批判性精神和诚挚的生命体验,从而将现代知识分子史里最具魔幻魅力又最具复杂性的法国一脉揭示了出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知识、理性和自省精神在当今的价值。
本书是英国政治思想家胡克对16世纪英国国教政制的系统性论述。胡克深入批判了清教运动的激进倾向,对当时英国的政治危机做出诊断,认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面临的失序状况都与宗教改革运动存在密切关联。胡克进而对法律的基础、政治权力的来源等普遍性问题做出了系统阐发,为英国政体提供了形而上学层面的论证,围绕王权的正当性这一核心主题具体讨论了16世纪的英国政治制度。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细致分析,胡克意在证明,国王既是英国唯一合法的最高统治者,又应当遵守并维护英国的法律和习俗。本书不仅是理解16世纪英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也是英国保守主义思想传统的奠基之作。
本书是历史档案的钩沉和对健在的20世纪上中叶曾经在青岛生活过的俄罗斯侨民的访谈,介绍了那个时期老青岛的风貌和历史。
本书深度追访了日本中年打工一族的就业现状。他们因为找不到一份稳定的正式工作,不得不以打零工谋生。尽管他们努力工作,但仍处于艰难的处境中,面临着一系列婚姻、生育、住所等方面的问题。在记述中年打工一族的就业困境的同时,书中也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如此困境的原因。本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认识社会面临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考视角。
本书从政治与文化、制度和思想等几个方面,来理解18世纪法国如何由绝对君主制国家转变为现代国家。全书收录了作者的12篇论文,分为政治体制、政治语境、政治文化、再评法国革命、历史与文化研究五部分。
本书利用最新档案材料,梳理了美国于冷战期间在老挝策划并实施秘密战——“动力计划”的详细过程。该书内容包括:绪论,一场改变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战;“动力计划”的提出;来自泰国的援助等。
本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
本书运用实证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在阐明日本世袭政治的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选举制度、政党体制和经济利权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了世袭政治的影响以及解决对策。
本书讲述了1953-1954年间美国密谋颠覆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成功计划”,是冷战渐次展开时期,美国维护后院稳定并遏制共产主义的一次重大隐蔽行动。这次行动堪称美国隐蔽行动的经典案例,标志着冷战展开时期,美国对外隐蔽行动达到一个新的顶点。中央情报局甚至将这一颠覆行动视为未来进行隐蔽行动的“可靠样板”。
本书一方面昭示着人类精彩的传奇伟业——用科技的力量根本改变了人类应用自然力量的方式;另一方面又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息——巧夺天工的机械设计和巨大威力,让人的生命在它面前显得从未有过的脆弱。正因为如此,让持枪和禁枪,成了十分重要而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