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一片甲骨引发的故事、向恢弘古邦迈进、一个古老王国的缩影、神秘瑰丽的文化遗产、流失的殷墟国宝。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华帝国、北方与南方、中国农民、中国经济、苦力、红山插曲、旅途中的老妇人、活的中世纪、寺庙之国、满人与革命等。
本书是一部历史研究著作,是作者对其1999年出版的《吐鲁番唐代交通路线的考察与研究》的拓展与更新。吐鲁番地区是古代西域南北往来、东西交通的要道和十字路口。本书立足于实地考察所获得的资料,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近百年来的考古学实证材料与历史文献和出土文书相参证,对吐鲁番地区的古城遗址、烽燧遗址、古道分布等情况进行了详尽阐述,揭开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的吐鲁番地区真实的历史面貌,强调了西域十字路口重要的交通作用,再现了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路段灿烂的文明。
本书是一部记录霍巍教授在“第三极”青藏高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考古手记。书中收录了霍巍教授多年来在第三极考古工作中写下的数十篇随笔,以在青藏高原开展的重要考古工作和第一手田野考察资料为基础,生动记录了作者在发掘、调查以卡若、曲贡、藏王陵等为代表的西藏古文化遗址过程中的发现、感受和思考,展现了青藏高原繁盛多彩的古代文化,以及青藏高原诸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图景。
本书是从博物馆的展品说开去,来阐述概念中的东西方文化,对几千年来东西文化的交流进行了翔实地分析和概述。使读者从具体文物的观感上触摸历史沉淀中的不同文化风情。本书将中华内外大地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借文物述说东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文字介绍文笔优美,情感丰沛,在借文物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又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以及历史规律。
本书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以及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阐释了瓷器的海外传播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作用。
本书以灵动的笔触生动记录了马识途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与甲骨文结下的不解之缘,鲜活再现了当年西南联大古文字学专业大师们,如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等先生妙趣横生的课堂,尤其深刻回忆了唐兰先生的甲骨文课堂精髓,有力弘扬了著名的“西南联大精神”;同时展现了他当年对部分甲骨文的趣解,以及他现在重读甲骨文后所做的简单易懂的形训注解,让人读起来轻松有趣、获益匪浅。
本书内容包括:人(侧面站立的人)、大(正面站立四肢展开的人)、立(站立地面的人)、王(顶天立地的人)、夫(头戴发善的男人)、并(二人并立)等内容。
本书内容包括:羊(羊的头部形状)、羔(小羊站立的形状)、养(手拿食物喂养)、美(肥壮的羊)、幸(很大的羊)、牛(牛头的形状)等内容。
本书内容包括:天(人头上面的空间)、地(人脚下面的土地)、日(圆形的太阳)、月(月牙形状)、风(飞鸟带动的气流)、雷(闪电发出响声)等内容。
本书带你穿越时空,探索与欣赏青铜器的神秘奇特、瑰丽夺目,去认识青铜器的变化万千的纹样、丰富百变的造型,用心感受青铜器之美,从细微之处认识与领略青铜器的文饰之精丽、铸造之精良、创意之高深。本书从青铜器发展的时间线索、青铜器造型的空间维度这两个方面去重点认识青铜器、欣赏青铜器,为读者带来一场美轮美奂的青铜器品读与赏析盛宴。
本书共四章,内容包括:纳西象形文字与纳西族、汉字甲骨文和纳西象形文字的比较研究、字例考释、汉字甲骨文和纳西象形文字比对。
全书从文明前夜、青铜器、古蜀王国的政治形态等方面阐述了三星堆文明的内涵,对三星堆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贸易等经济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对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展现三星堆文明的内涵,以使广大读者对三星堆文明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全书从文明前夜、青铜器、古蜀王国的政治形态等方面阐述了三星堆文明的内涵,对三星堆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贸易等经济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对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