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德国的历史,包括立国时代,日耳曼人与德意志人;封建时代,民族国家的被延误;宗教改革时代,民族运动的发端;“启蒙”时代,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复辟时代,民族统一道路上进步与反动的较量等内容。
本书包括印度远古文明、雅利安文化的冲击、摩揭陀王国的兴起、孔雀王朝的统一、贵霜王国、从笈多王朝到戒日王时期、印度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等内容。
本书向大众读者整体性地介绍了我们今天称之为“凯尔特”的西欧古代文明的概念、这一文明所涉及的地域区间、以及它的传说系统和核心文本。既有引人入胜的英雄传奇、战争史诗,有关魔法、变形和异世界神灵的传说,也有严谨的考古学研究和文本分析证据。
本书内容包含:军事激荡中孕育的现代文明;苏维埃横空出世;席卷世界的疫情;拒绝做“西亚病夫”;印度的独立之路;保卫非洲的最后一片净土;法国人“守株待兔”;经济的诅咒;菊与刀;犹太人的至暗时刻;偷鸡不成蚀把米等内容。
本书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齐名,都是公认的古典时期的学术佳作,多层次、宽角度、有条理地讲述了公元前29的奥古斯都成为罗马帝国的“元首”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入侵下灭亡的五百零五年的历史,以深刻的思想总结了罗马帝国历代王朝的兴衰的经验与教训。英国学界一直认为,能够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成就一较高下的非托马斯·凯特利先生的《罗马帝国史》的莫属。
本书讲述了日本从石器时代到如今的漫长历史中的重要趋向与事件,试图找出这迷人又极具戏剧性的发展历程背后日本成功的原因。“奇迹”外表下,反映的是日本如何应对变化的形势,以及深藏在这些应对策略后日本历史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与习惯。
本书分为史前社会、中世纪、近代社会、现代社会四部分,讲述了在史前社会人类通过养羊发展畜牧业以及羊在古代各大文明中的文化意义;在进入中世纪后,羊毛纺织业为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和财富,从而促进了社会分化,国家之间因争夺羊毛产地而爆发了战争;在进入近代社会后,羊毛纺织业是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重要产业,美国和欧洲之间的羊毛贸易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最后来到现代社会,羊依旧为社会做着贡献,例如克隆羊多莉为人类的科学、医学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等。
从维多利亚时代底层民众的窘迫境遇到重要人物的多彩生涯,从君主乏味单调的私人生活到伦敦警察光怪陆离的职业经历,本书将带你步入19世纪的英国。通过生动的文字叙述、栩栩如生的画像和插图,探讨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揭开英伦海岛一步步掌控世界权力的秘密。
本书从下层武士的角度描述了明治维新的整个过程。以往的明治维新史偏重于政治和军事方面,多以宏观叙述为主;本书以幕末著名人物胜海舟、坂本龙马、西乡隆盛等为中心,叙述了这些在维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物的生涯。通过他们的经历,生动地再现了明治维新的历史现场,揭示了明治维新发生的原因及其成功的历史必然性。明治维新虽已过去一百五十年,但其留下的经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
本书主要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围绕哲学和社会思潮的问题展开讲述,是对欧洲文明发展历程中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等的基本论述。下篇则对科学和科学方法进行阐述,主要关于欧洲文明各个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于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并对此后出现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论进行论述,提出上述理论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本书讲述了公元前50年到公元1689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间的英国史,包括亚瑟王、百年战争、都铎王朝、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亨利八世等重要时代和人物的兴衰。本书虽讲述历史,但狄更斯使用了更为风趣、更具故事性的文学写作手法,诙谐幽默的风格和讽刺口吻贯穿全文。通过讲述历代君王的沉浮,作者也表达了一种世事难料,繁华落尽,一切终将归为尘土的超凡心境,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认为本书是自己的文学启蒙书。本译本尽量保持原文的叙事风格,并提供了谨慎的注解,以供有兴趣深入了解英国史的读者查阅、参考。
本书内容包括:一个支离破碎的叙事:那些我曾一无所知的、“驯化”的长历史:从用火、栽培植物、驯养动物,最终是……人类自己、世界的地景改造:先民的农庄系统、人畜共患病:流行病的“暴风雨”、谷物立国:早期国家的农业生态、人口控制:奴役与战争、早期国家的脆弱:形为崩溃,实为解体、蛮族人的流金岁月。
天正十年(1582)六月二日,在京都发生了一宗改变日本历史走向的事件——本能寺之变。即将结束乱世、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被其亲信明智光秀率兵突袭,寡不敌众,最终在本能寺的烈焰中自杀,享年四十九岁。然而,在接下来的十日里,明智光秀陷入孤立无援、四面楚歌的境地,其后更是被赶来为主君报仇的同僚羽柴秀吉击溃,光秀据传在山科小栗栖村遇袭身亡。命运的轮盘悄然转动。为信长成功报仇的秀吉辗转建立了丰臣政权,而本为织田盟友的德川家康也间接得到机会独立,为日后创建德川幕府设下伏笔。
十字军运动,绵延了几个世纪,波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了无数人前赴后继。然而,在这场以信仰为名的战争中,敌人不只是异教徒,目的地也不只是遥远的圣地,矛头还转向了其他基督教国家或地区。那么,这场运动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最终造成了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