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的主要是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作者选取了与一般史书不同的角度,内容多为与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的奇闻趣事。大到军阀与总统,小到茶壶与牙刷,无论话题大小,都被作者信手拈来,为读者讲述了一番不为人知的另类历史,更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思考。
本书主要围绕日本扶植汪伪政权决策过程,考察了日本高层侵华政策的演变。日本原计划按照自己的设计,扶植取代国民政府的伪政权,以彻底重构中国政治社会生态。但侵华战争陷入困局后,日本为迫切脱身而不得已调整了原有政策,在诱降国民政府的同时,采取旨在分化削弱抗战力量的欺骗性的“谋略工作”,吸引了汪精卫集团的卖国投敌。汪精卫集团被当做日本诱降国民政府以及控制占领区的工具,在日本决策逻辑中处于边缘地位。由于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日本对汪政策并不稳定,而决定其轨迹的,是日本侵华形势和战略需要的变化。
本书围绕当代美国政治中的“特朗普现象”进行讨论,探究隐藏在价值冲突极端化、新民粹主义、政治部落化、媒体党派化、都市右翼崛起等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分析“奥巴马现象”与“特朗普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剖析特朗普政府内外政策的内涵。
本书以130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出自袁世凯朝鲜发迹,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33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堪称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甚至展现出更迷人与激动人心的历史面貌。本书形象地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历史群像,揭露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处处都包含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话题。
本书以西方及其他非西方社会的历史经验为参照,观察外部各种力量的冲击与内部各种因素的交相作用,如何决定中国的国家转型在各阶段的走向和进展,从而识别国家形成的中国道路。本书分为十一章内容,包括“导论”“早期近代疆域国家的形成: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中国”“边疆整合的限度:清朝财政构造中的低度均衡机制”“地方化集中主义:晚清国家的韧性与脆性”等。
本书运用“满铁”资料、报刊资料等一手史料,全面系统地阐释、分析了日本是如何把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社会一步步纳入到自己的殖民体系之中,并进一步为其侵略战争服务的。具体说来,政治、军事统治是基础,设置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国防机构,并制定相关法令与政策,以完成对伪满洲国的政治、军事统治;经济统治是核心,发展军事经济是日本经济统治的显著特征,本部分重点阐释东北工、农、商、金融业的军事化,揭示其为侵略战争的特性,以反驳“开发东北”的论调;文化与社会统治是重要手段,分为教育统治、宗教统治、新闻出版统治、视听统治等四大部分,强调对“人”及其思想意识的控制。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苏莱曼立法”与奥斯曼帝国的制度构建、奥斯曼帝国的素丹体制与政府、奥斯曼帝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制度、奥斯曼帝国的宗教与民族管理制度、奥斯曼帝国晚期的机构与制度、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综合分析。通过拓展研究领域,加深奥斯曼帝国史专题研究的深度,解决和回答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重大问题。
本书讲述了太平天国时期那些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梦想、希望和荣光是如何迸发的,又是如何幻灭的?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又有怎样的思考?他们对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又有什么样的安排?在对太平天国往事的回顾中,作者很好地解答了这些问题。
本书收录了《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国家人文历史》等媒体刊发的相关文章,从美式“政治正确”、美式虚伪若干表现、美国的人权双标等多个维度细说美式“政治正确”的虚伪和双标,让国际社会认清美国霸权衰落的背影。具体内容包括:“政治正确”正加速形成“两个美国”、冷战思维致对华强硬成美“政治正确”等。
本书讴歌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击外侮的事迹,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现了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联系,充分显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本书是哲学学者刘小枫最新的随笔集,以文学的笔触展开,讲述其回复一位美国波士顿的朋友在写给他的电邮中提出的许多中美两个国家之间文化政治差异的问题。作者此文或者说回复,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视野和立场,对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作出阐释,从历史和哲学的深层角度分析了美国的立国政策和国家政制。美利坚立国三百年,缘何在国内、国际政治中矛盾重重、四处埋雷,美国式的理念的本质为什么是通过帝国的扩张来实现“普世性”的诉求,刘小枫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即是通过回顾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和美国政体的底色,从学理的意义上深层揭示美国政制的本质。
本书以丰富的视角进入了近代以来法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时又以真切和多元的学术脉络开启了何为知识分子精神的学术对话。作者有着广博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批判性精神和诚挚的生命体验,从而将现代知识分子史里最具魔幻魅力又最具复杂性的法国一脉揭示了出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知识、理性和自省精神在当今的价值。
本书是英国政治思想家胡克对16世纪英国国教政制的系统性论述。胡克深入批判了清教运动的激进倾向,对当时英国的政治危机做出诊断,认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面临的失序状况都与宗教改革运动存在密切关联。胡克进而对法律的基础、政治权力的来源等普遍性问题做出了系统阐发,为英国政体提供了形而上学层面的论证,围绕王权的正当性这一核心主题具体讨论了16世纪的英国政治制度。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细致分析,胡克意在证明,国王既是英国唯一合法的最高统治者,又应当遵守并维护英国的法律和习俗。本书不仅是理解16世纪英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也是英国保守主义思想传统的奠基之作。
本书是历史档案的钩沉和对健在的20世纪上中叶曾经在青岛生活过的俄罗斯侨民的访谈,介绍了那个时期老青岛的风貌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