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生成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作为世界新图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书利用最新档案,系统梳理了美国在长时段内对波兰内政诸种秘密干涉行为,揭露了在波兰剧变的过程中美国扮演的角色,对于冷战史研究做出重要的补充,同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中情局及美国驻波兰大使馆为代表的美国政府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如对波兰政府进行经济制裁、宣传战,并建立秘密资金渠道支持波兰国内反对派等,协助团结工会等反对势力在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镇压下生存下来,并引发了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垮台和波兰共产主义政权统治的终结。
本书是第一本关于以色列外交政策和犹太人民外交史的著作,追溯并解释了犹太人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交往,涉及的时间段自古代以色列王国到现代社会,向人们展示了历年来以色列的外交政策,包括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前后的犹太复国主义外交。
本书聚焦有关战争的根本问题:大战为何爆发?战争胜败的原因是什么?自核时代以来,国家间的冲突行为遵循什么规律?奥根斯基和库格勒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国际体系中蕞强大的两个国家的增长速度出现差异,体系将变得不稳定,导致战争爆发。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一国的实力,也取决于其政治体制动员资源的能力。在分析重大冲突的后果之后,作者认为国家增长是决定一国复苏的关键因素。战争赢家的国家能力可能上升或下降,而战争的输家将承受惨重的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不到20年之后,输家就会迅速恢复,各方将再度回到倘若战争没有爆发的水平。最后,作者认为,核武器并没有改变国际政治的权力结构,核武库并没有根本改变国际关系,核对抗参与者的行为也不符合威慑理论的预期。
本书收录了《柏林研学往事》《王大中的德国缘》《我与德国的不解之缘》《回顾中德之间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往事》《忆德国法学著作译介二三事》《我与导师库恩教授的“二人转”》等文章。
本书对后冷战时期法国对俄政策及法俄关系进行了历史回顾、现状考察和未来展望。历史回顾部分追踪了后冷战时期法国五任总统对俄政策的演变过程,概括其中的变与不变。现状考察部分对经济、政治、军事及技术领域的法俄关系进行全景式观察;选取格鲁吉亚战争、叙利亚冲突和乌克兰危机作为案例,分析危机事件中法国的对俄政策,比较其中的异同;选取非洲、中东和北极这三个区域,分析法俄的竞合关系。
本书分五章,内容包括:大博弈中的阿富汗,1979年之前;棋局重开,1978-1979;卡特的战争,1979-1980;里根的战争,1981-1989;谁的胜利?。
本书共分为分裂的美国;动荡的欧洲;后革命时代的俄罗斯;国际战略;帝国春秋;人物;前沿话题七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特朗普新政、左翼的反思与抗争、粉粹的民主、破灭的信念等。
本书收入佩里·安德森教授应北京大学之邀,在“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中发表的一系列演讲与讨论。全书围绕国际体系中的霸权机制以及反抗运动而展开,涉及霸权的观念、大国协调机制、国际主义、国际法、对新自由主义的民粹主义反抗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本书,佩里·安德森不仅系统梳理了自己的重要理论,同时也对当前的国际秩序做出了发人深省的冷静分析。
本书归纳了以老挝为中心的冷战的实质,概括了老挝的地缘价值,并简要回顾东西方国家对老挝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本书认为,影响老挝中立有全球、地区、老挝国内三个层面的政策因素,在对三个层面的因素加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老挝中立的破产,其主要原因在于东西方主要大国支持老挝中立的政策趋向不能在特定时间发生交集。
本书对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到1911年间的关系做了回顾,全书以时间为轴,分别讲述其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全面、多角度地对英国、英属印度对中国西南边疆的政策做了分析,分析不仅包括其内容,而且分析其前因后果以及同时英国对当时全球形势的考量。
本书围绕“中华秩序”这一主题来讨论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理想、事实和想象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华秩序”所呈现的多元性,通过不同学者的解读来挖掘“中华秩序”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介绍了美苏及主要大国冷战时期的外交关系,内容包括:冷战初期的美苏对抗僵局和面临的紧迫问题、苏美领导更迭与相互政策的初步调整、西德重新武装与美国“实力地位”政策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潘多拉魔盒;库奇兰恩冲突;巴基斯坦的作战计划;“直布罗陀行动”;“大满贯行动”;全面战争;决战锡亚尔科特;空中大战;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