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作者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概念。基于“品位——职位”视角,把官阶研究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分别探讨品秩的构成要素权责、资格、薪俸、特权、礼遇、品位结构的样式与间架,品位性官号和位阶运用规划等。
本书围绕当代美国政治中的“特朗普现象”进行讨论,探究隐藏在价值冲突极端化、新民粹主义、政治部落化、媒体党派化、都市右翼崛起等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分析“奥巴马现象”与“特朗普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剖析特朗普政府内外政策的内涵。
本书从国家运营系统大环境、价值观、方法论、组织和资源等五个维度出发,全新揭示了中国历代王朝治理体系的变迁和得失。即在东亚大陆相对独立的大环境之内,以儒家思想作为价值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郡县制作为统治的方法论,最高统治者以及组织体制主体的士大夫文官势力,通过编户齐民制度进行资源的控制和动员,形成了系统独特的的循环和闭环,并在秦始皇统一后的五个历史阶段,呈现出普通性的规律和特殊性的形态。作者发挥跨领域写作的优势,融合了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多种知识,独辟蹊径,贯通古今,将大历史视野与帝王白描相结合,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古代帝制的历史,理解王朝运营背后的逻辑,为现代企业等组织管理寻找历史的回音。
本书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书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闺争宠,守节再嫁……显示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
本书旨在对贞女现象作一历史描述,并探讨赋予其意义的、反过来又被它所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试图对贞女现象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达成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冲突,揭示年轻女子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书分“社会与官僚制度”“汉末危机”“经济史”“现代时间”四个部分,研究了我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中国官僚君主专制、中国官僚社会的长期稳定性、“以史为鉴”的官僚制度实践(专志、全书与会典)、汉朝末年的社会危机与政治哲学等。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苏莱曼立法”与奥斯曼帝国的制度构建、奥斯曼帝国的素丹体制与政府、奥斯曼帝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制度、奥斯曼帝国的宗教与民族管理制度、奥斯曼帝国晚期的机构与制度、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综合分析。通过拓展研究领域,加深奥斯曼帝国史专题研究的深度,解决和回答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重大问题。
本书为体验类历史读物,旨在全景呈现汉朝人的衣食住行指南。本书作者采取日常生活视角,以活泼轻松的笔调介绍汉朝平民的日常生活,书中内容共8大类主题、40余个生活话题,涵盖汉朝人的衣食住行、学习工作、风俗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能够充分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书收录了《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国家人文历史》等媒体刊发的相关文章,从美式“政治正确”、美式虚伪若干表现、美国的人权双标等多个维度细说美式“政治正确”的虚伪和双标,让国际社会认清美国霸权衰落的背影。具体内容包括:“政治正确”正加速形成“两个美国”、冷战思维致对华强硬成美“政治正确”等。
本书是哲学学者刘小枫最新的随笔集,以文学的笔触展开,讲述其回复一位美国波士顿的朋友在写给他的电邮中提出的许多中美两个国家之间文化政治差异的问题。作者此文或者说回复,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视野和立场,对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作出阐释,从历史和哲学的深层角度分析了美国的立国政策和国家政制。美利坚立国三百年,缘何在国内、国际政治中矛盾重重、四处埋雷,美国式的理念的本质为什么是通过帝国的扩张来实现“普世性”的诉求,刘小枫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即是通过回顾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和美国政体的底色,从学理的意义上深层揭示美国政制的本质。
本书围绕120余封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往来私信,结合史料重新解读这些孤立的历史碎片,将书信中所涉的人、事、物及背后的故事巧妙地糅合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从战场、为官、治学、人情、生死五大方面剖析宋代文人的社会关系、政治倾向、内心情感和才华品级,最后还原出一幅在宋代历史大背景下宋人普遍具有的性格共性拼图。同时,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情绪饱满的笔迹里,“破译”其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以及蕴藏在每个文人身上独特的个性。
本书以丰富的视角进入了近代以来法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时又以真切和多元的学术脉络开启了何为知识分子精神的学术对话。作者有着广博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批判性精神和诚挚的生命体验,从而将现代知识分子史里最具魔幻魅力又最具复杂性的法国一脉揭示了出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知识、理性和自省精神在当今的价值。
本书是英国政治思想家胡克对16世纪英国国教政制的系统性论述。胡克深入批判了清教运动的激进倾向,对当时英国的政治危机做出诊断,认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面临的失序状况都与宗教改革运动存在密切关联。胡克进而对法律的基础、政治权力的来源等普遍性问题做出了系统阐发,为英国政体提供了形而上学层面的论证,围绕王权的正当性这一核心主题具体讨论了16世纪的英国政治制度。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细致分析,胡克意在证明,国王既是英国唯一合法的最高统治者,又应当遵守并维护英国的法律和习俗。本书不仅是理解16世纪英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也是英国保守主义思想传统的奠基之作。